山西文化產業如何“破繭成蝶”?
發布時間:2020-06-10瀏覽次數:0
文化產業是我省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之一,也是山西擺脫傳統經濟發展模式、培育新發展動能的重要增長極之一——
山西文化產業如何“破繭成蝶”?
三晉文化,源遠流長。有學者認為,三晉文化中最有價值的就是開放、務實和求新。事實上,這也是近年來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,我省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市場主體數量顯著增加、產業規模明顯擴大、就業總量不斷增加。相比2013年的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,全省文化產業實現快速發展。不過,文化企業規模普遍偏小、創新能力不足、新業態發展不充分等問題也值得關注。
文化大省的新發展
平遙國際攝影節、山西文博會、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出版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的600余種圖書、山西演藝集團創作的音樂劇《火花》……近年來,一系列文藝活動正在三晉大地輪番上演,讓全省人民看到了我省文化產業轉型發展的新局面。
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我省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。當記者漫步在太谷縣的山西省文化產業園內時看到,頗具山西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琳瑯滿目,青磚灰瓦的仿古建筑讓人賞心悅目。在濃厚的文化氛圍熏陶下,仿佛氣溫都漸漸涼爽了下來。
數據也印證了文化產業近年來的火熱。截至2018年底,全省共有文化產業法人單位4.02萬個,占全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總數的1.9%,在全國位居第19位,與2013年底相比,法人單位數增長182.6%,年均增長23.09%。
經營性文化產業單位是推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。截至2018年底,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擁有資產1712.01億元,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16.6億元,分別比2013年增長109.2%和36.13%。2018年,全省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44.01億元,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.16%。全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23.24萬人,占全省二、三產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3.0%。與2013年相比,就業總量增長了10.23%,就業總量不斷增加,文化服務業吸納能力最強。
近年來,我省形成文化大市引領發展、區域發展競相趕超的新局面。“各地在文化產業上奮力推進、競相發展。2018年太原、大同、陽泉、長治、晉城、朔州、晉中、運城、臨汾、呂梁10市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,與上年相比增速均超過兩位數。”省統計局社科處的王俊鵬告訴記者,與2013年相比,增速超過三位數有太原、大同、長治、晉城、晉中、運城、臨汾、呂梁等8市,其余3市增速也均在75%以上,呈現出“百花齊放、花紅果碩”的局面。
新業態基礎還需夯實
盡管近年來全省文化單位數量和營業收入都取得喜人的成績,但是放到全國范圍來看,2018年我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僅占全國的1.9%,營業收入僅占全國的0.3%,單位營業收入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。
從規模看,全省文化產業企業中,共有大型企業25家,中型企業168家,大中型企業占全省文化產業企業比重僅為0.5%,小型企業2841家,微型企業數量最多為3.7萬家,小微型企業占據全省文化市場主體的絕大多數。文化企業“小、散、弱”是我省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特征,限制了山西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。
“發展文化產業不能用簡單的、粗放的方式去‘挖’文化資源,而需要資本、人才、技術和市場等基本的產業要素的土壤,更需要文化創意的植入。一個文化創意的產生通常需要文化萃取、文化解讀、文化傳留、文化創意四個步驟。”山西西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于漫告訴記者,過去我省出現過將文物遺跡“圈起來”搞開發、賣門票的產業發展方式。事實證明,這種簡單粗暴的資源開發方式與文化產業的經濟規律背道而馳,難以在市場中立足。
此外,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文化新業態特征明顯的16種文化行業小類中,與同是中部六省的湖北比,我省2018年末僅有互聯網搜索服務、多媒體、游戲動漫和數字出版軟件開發、增值電信文化服務、互聯網廣告服務等4種9家規上文化新業態企業,湖北有345家;我省營業收入為6.4億元,占全部規上文化產業營業收入僅為3%,戶均營業利潤只相當于湖北的5.2%。不難看出,我省文化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發展基礎薄弱,無法有效為全省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足夠動力。
文化“聯姻”科技將產生新動能
文化產業是我省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之一,也是全省擺脫傳統經濟發展模式、培育新發展動能的源泉之一。把文旅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是我省的重大戰略決策,因此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僅符合山西文化歷史的背景,也是轉型發展的應有之意。
“山西是全國文化文物大省,2018年全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,占全國的比重10.52%;從11個地市來看,各地傳統歷史文化、紅色文化、佛教文化、根祖文化、黃河文化共同支撐起全省的文化底蘊。”省文物局一級巡視員寧立新表示,各地文化歷史并沒有相應轉化為文化產業,地市間發展很不平衡,文物大市并不是文化產業大市,全省文化產業發展仍不充分。
對此,王俊鵬表示,應從市域入手,大力發展大同、忻州佛教文化,長治、呂梁紅色文化,晉中晉商文化,臨汾根祖文化等。“培育扶持相關文化企業,在發展壯大規模的同時,做大做強龍頭文化企業,以點帶面,把山西文化文物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、經濟優勢。”王俊鵬表示。
數據顯示,2018年全省文化制造業法人單位1799家,占全部文化產業僅為4.5%,文化制造業發展不充分直接導致文化產品不豐富、類型單一、多樣性差,嚴重制約了文化批零業和文化服務業的發展。要加快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,大力推進文化制造業發展,推動文化產品供給創新和傳統產業升級,提升產業發展空間。以文化制造業為紐帶,帶動文化批零業和文化服務業協調發展。
王俊鵬認為,要立足“互聯網+”,鼓勵文化和科技“聯姻”,促進文化和科技的融合,發揮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的融合滲透功能,推動文化產業與數字技術、人工智能、電子信息和互聯網等現代高新技術深度結合,促進數字內容、虛擬娛樂、新媒體等領域蓬勃發展。“著力發展文化新業態,豐富企業類型分布,爭取早日實現16個行業全覆蓋,為全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。”王俊鵬表示。(王蕾)
END
━━━━